臺灣坡地災害特性與類型
臺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地形以山地與丘陵為主,地質年輕且破碎,結構脆弱;
加上颱風與梅雨等強降雨事件頻繁,使坡地災害成為最主要的天然災害類型之一。
坡地災害具有突發性、集中性及連鎖效應,常伴隨崩塌、土石流與滑動等現象,並因人為開發壓力加劇風險。
災害類型
- 崩塌:48%。
- 土石流:30%。
- 洪水:19%。
- 地滑:3%。
臺灣近年土砂災害統計分析
- 95%土砂災發生時間集中於6-10月。
- 現行土石流警戒基準值為200-600mm。
- 有效累積雨量達650mm時,75%重大土砂災例已發生。
有效累積雨量與重大土砂災例統計分析(2006-2024年)
新生崩塌與重大土砂災例統計(2005-2024年)
坡地災害案例
位於南投縣仁愛鄉南豐村(經緯度 24.00354, 121.08597)的加油站,被認為是全台遭受土石流掩埋最多次的建築物。此案例凸顯了土石流具有反覆發生、難以完全防範的特性,即使加強工程措施仍無法徹底消除風險。自設立以來,已至少 7 次被土石流掩埋,事件如下:
2000年2月:因 921 地震造成土層鬆動,遇豪雨首次遭掩埋。(謝金德提供)
2000年4月:短時間內連續遭土石流掩埋 2 次。(謝金德提供)
2000年5月:興建混凝土護牆,仍難阻擋再度掩埋。(王國隆提供)
2004年七二水災:第 5 次受創。(黃效禹提供)
2008年辛樂克颱風:第 6 次遭遇,規模更勝以往。(黃世慶提供)
2023年卡努颱風:第 7 次受創。(專業人士攝)
參考來源
農村水保署歷史影像平台(前往連結)
農村水保署技術研究發展平台(前往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