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技術和理念驅動
防.災.新.概.念
抗滑樁工法(Anti-Slide Pile Method)是大規模崩塌與滑動邊坡治理中常見的措施之一。 將鋼筋混凝土樁打設或鑽孔灌注至穩定基岩層,抵抗滑動土體的推力,穩定坡面。
地下排水工法(Subsurface Drainage Method)透過排水廊道、集水井、排水管將地下水導出, 降低坡體孔隙水壓,提高邊坡穩定性。常與抗滑樁或擋土牆配合使用。
加勁土壤結構(Reinforced Soil Structure)將土壤與加勁材(如土工格網)結合, 提升土體抗剪強度與承載能力,適合淺層邊坡治理。
錨拉式擋土牆(Anchored Retaining Wall)結合擋土結構與錨桿系統, 將土壓傳至穩定層岩土中,適用於中深層滑動邊坡。
大規模崩塌區「臺中市-和平區-達觀 D016」位於臺中市和平區達觀里,面積約 59.74 公頃,保全戶數約 60 戶。 為掌握崩塌地變動與風險,進行了基本資料蒐集、地表地質與現況調查、空載 LiDAR、地質鑽探、地球物理探測及監測儀器建置。 調查結果顯示,崩積層與岩層交界面可能發生深層滑動,降雨期間地下水位升高,坡面亦觀察到裂縫、陷落、崩積層坍滑及地表沖蝕等現象。 綜合評估認為目前以坡面沖蝕造成的淺層崩塌為主,因此治理規劃以地表與地下排水及坡面穩定處理為主,並輔以持續監測掌握邊坡穩定變化。
來源:https://swcdis.nchu.edu.tw/AllDataPos/JournalPos/%E7%B7%A8%E8%99%9F59/%E7%AC%AC2%E6%9C%9F/%E5%A4%A7%E8%A6%8F%E6%A8%A1%E5%B4%A9%E5%A1%8C%E6%BD%9B%E5%8B%A2%E5%8D%80%E8%AA%BF%E6%9F%A5%E7%9B%A3%E6%B8%AC%E8%88%87%E6%95%B4%E9%AB%94%E6%B2%BB%E7%90%86%E8%A6%8F%E5%8A%83%E7%A0%94%E6%93%AC-%E4%BB%A5%E8%87%BA%E4%B8%AD%E5%B8%82-%E5%92%8C%E5%B9%B3%E5%8D%80-%E9%81%94%E8%A7%80D016%E7%82%BA%E4%BE%8B-20230718.pdf由於極端降雨事件頻繁,藤枝聯外道路沿線地質不穩定,導致多處邊坡崩塌和路基流失, 特別是94年海棠颱風後發生了嚴重的滑坡。 為了應對此問題,林業保育署屏東林區管理處分階段實施整治工程, 結合地質調查和持續監測,評估並採用了抗滑樁、預力地錨和水平排水管等多種複合式工法來穩定邊坡。
來源:https://kmweb.moa.gov.tw/knowledgebase.php?func=1&type=13213&id=384409二萬坪及屏遮那區域崩塌範圍規模龐大, 嘉義林區管理處自 101 年起分期進行相關整 治,內容包含坡面排水、坑溝整流、挖填整坡 及新建擋土設施等工程手段,以達到提高邊坡 抗滑強度及減緩向源侵蝕的目的,並於坡腳阿 里山溪處設置多項防砂設施及護岸等結構,以 穩固崩塌邊坡坡腳,防止持續掏刷。
來源:https://kmweb.moa.gov.tw/redirect_files.php?theme=knowledgebase&id=566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