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自主防災社區
定義
防災社區乃具災變管理能力之社區,亦即能達到災前減少災害形成因子,災時緊急應變、互助互救,並於災後迅速復原、重建的永續社區。
社區的每個人都希望居住在一個安全、舒適的環境中,而防災社區的目標就是建立一個「安全無虞」的社區,因此具備三個要件:
- 有能力降低災害發生的機會。
- 能夠承受災害衝擊,並能立即應變,降低災害損失。
- 可以在災後迅速復原重建,並持續地發展。
防災社區經由社區培力(empowerment)凝聚社區共識力量,藉由減災預防措施,減少災害發生的機會;
而萬一發生災害時,民眾亦能防止災情的擴大、降低災害的損失,並能迅速推動復原、重建工作。
重要性
透過社區自動、自主、自覺的行動,一方面除了提升在地居民的危機意識與防災知識外,同時也能整合社區內外部的資源,讓之後的社區宣導活動能依照社區的需求與特性,協助規劃 出完善合適的災害防救應變對策。
推動模式
以村里辦公室、社區發展協會為推動主體,整合社區組織(如巡守隊、睦鄰救援隊、鳳凰志工、生產班、婦女團體等),
以及外來單位(如鄉鎮區公所、消防隊、衛生所、派出所),分工合作發揮所長,強化社區居民的互動參與,
經由專業者提供災害防救專業知識、協助社區分析災害環境,或是研擬解決社區防救災問題,
再由促成者主持及協助防災社區活動進行, 且負責引導參與者思考、討論、提出意見,或適時化解參與者之間不同意見的衝突。
推動程序
在推動防災社區的過程中,必須藉由「民眾參與」的過程,透過災害與防救災相關知識、技術的學習,強化民眾的防救災知識與技能,並藉由推動減災、預防的措施,來減少社區中可能釀成災害的因子,降低災害生發生的機會。
1
程序
教育宣導
內容摘要 /
舉辦社區說明會,提升居民防災意識。
2
程序
環境診斷
內容摘要 /
經由社區災害經驗的蒐集、自然與社會環境、防救災資源等的調查,實地踏勘與作圖,整合各項社區環境調查結果,研判易致災與安全之處所,共同商議處理對策。
3
程序
社區動員
內容摘要 /
建立防救災組織,進行任務分工,並依社區特性與需求,有效結合各方資源,擬定社區防救災計畫;以作為社區未來推動、落實防災社區的依據;同時透過社區說明會與個別溝通方式,將防災社區的推動成果與訊息傳達給社區民眾,促使更多人願意參與,達到提升社區整體防救災能量的目的。
4
程序
防災整備
內容摘要 /
考量社區內可能發生的災害類型、檢核防救災物資,連結相關的地方行政單位與民間組織,針對社區較易受災影響所需的基本技能,進行防災演練,以強化社區應變能力。
防災整備工作
家庭平時備妥防災物品,社區則事前完成疏散避難編組及避難處所整備,並架設簡易雨量筒進行自主防災觀測,且在防汛期前完成演練,妥善作好防災整備工作項目,發生土石流便能處變不驚、冷靜應對。
- 監控居民環境並通報鄉公所受災情況。
- 以無線電聯繫彙整疏散人數與災情。
- 土石流疏散避難輔導宣導。
- 分配置區,協助疏散居民至避難所。
- 協助居民登錄避難處所。
- 設置服務站,提供協助與諮詢。
- 受災民眾之搶救及搜救。
- 清除障礙物協助逃生。
- 設置警戒標誌及交通管制。
- 控制不願疏散民眾。
- 維護災區及避難處所治安。
- 檢傷分類、基本急救、重傷醫護送。
- 心理輔導協助。
- 急救醫療專車支援。
- 儲備醫藥、生行物資、糧食及飲水。
- 協助分配生活物資、糧食及飲水。
- 物資登記、造冊、保管及分配。
自主檢核
檢核看看您所居住的社區,是否位於土石流潛勢溪流區域?防災工作項目都完備嗎?是否達到土石流自主防災社區應具備的條件呢?
自主防災社區體檢表下載
疏散避難規劃
當坡地災害的成災規律已跳脫掌握,現代化工程防治顯得有些緩不濟急時,推動土石流潛勢區域的災害預防觀念和避災對策, 是目前最迫切需要之工作。直接讓民眾認識如何在尋常時期檢查防災措施、在災害發生前如何預知、在災害發生時如何避難、 以及在災害發生後如何求援重建,凝聚「救災」要從「防災」做起的共識,建立居民「自救而後人救」的觀念。 各級政府除了擔任災害後勤救援工作外,亦可提供足夠且詳細的防災訊息和知識來教導基層民眾,以提升危機意識和防災本能, 並且發揮團隊合作,整合內、外資源,強化災前之整備工作。
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於桃芝風災後,特別加強土石流防災疏散避難相關工作之推動, 透過「土石流防災疏散避難規劃作業程序」擬定,以當地土石流可能成災狀況(或條件)、規模及波及範圍為現勘重點, 配合相關調查及研發之成果,例如人為設施發生異常的簡易判別方法、土石流災害分布、危機判斷及處理方式、 避難路線、避難處所、安全區、緊急救援聯絡系統、山坡地小常識等資料,規劃當地土石流防災疏散避難機制, 共同致力於地區防災、避災及減災的預防措施,提昇民眾平時之準備及災害來臨之應變能力。
疏散避難規劃工作項目
現況調查
先取得相片基本圖(1/5,000或1/10,000)至現場調查,於圖上作初步規劃;並與村里長聯絡,取得潛勢區域內之保全住戶聯絡資料;訪談土石流災害發生當地居民之避難區與安全處所,並判斷其安全性或協助找尋疏散路線、避難處所、緊急救災直昇機起降位置等。
基本圖層
圖尺寸以A0尺寸為主,基本圖層為二萬五千分之一經建版地形圖,內容涵蓋道路、河川、地標、行政區界、等高線、土石流潛勢溪流等資料。
疏散路線及避難處所疊圖
配合基本圖將現況調查之疏散路線、避難處所及重要建築物等資料,繪製套疊至基本底圖上,完成疏散避難路線圖初稿。
現場校正確認
將疏散避難路線圖初稿與村里長或村里幹事核對修正。
土石流防災疏散避難圖製作
完成圖稿製版套疊並以統一格式建檔,圖面除包含疏散避難資料外,亦記載災害通報、警消醫療、村里幹部及避難處所等聯絡資料,與各項防災常識。
圖說宣導說明會
將內業完成之疏散避難路線圖,向村里長及居民進行面對面之圖面解說與宣導工作,經村里長簽字同意後作成定稿之土石流防災疏散避難圖。
分發各村里居民
修正完成各項內業處理與外業調查工作,並將成果圖發送各土石流潛勢區域鄉鎮村里之居民。
規劃落實原則
- 規劃至完成的過程中,多與規劃地點之村長、村幹事或村民協同現勘,彼此溝通工作目標及規劃內容。
- 透過圖說宣導說明會之活動,藉由土石流防災宣導折頁、手冊等資料,提供地方民眾更瞭解土石流災害。
- 圖說宣導說明會議後,及時處理居民寶貴之意見。
- 配合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之土石流防災疏散避難演練,將規劃成果化成實際行動,更有助於居民瞭解疏散避難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