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災害影像的價值
歷史災害影像具有重要價值,不僅能真實呈現臺灣各地曾發生過的土砂災害痕跡,也承載著社會對災難的共同記憶。
透過數位典藏與公開分享,這些影像能幫助後人理解環境變遷與災害衝擊,
從中汲取歷史教訓,進一步提升全民防災意識。同時,結合地圖、時間軸與影像管理等技術,
讓照片不只是靜態的紀錄,而是能被檢索、比較與再利用的知識資源,展現出教育、研究與公共防災宣導的多元價值。
歷史災害影像平台現況
自 2015 年起歷史災害影像平台建置籌辦,平台現已典藏 超過 97,500 張 公開影像,
並提供依「災害事件 / 時間 / 地點 / 標籤」等條件的檢索功能。
歷史影像平台現況重點
項目 |
現況說明 |
典藏影像數量(公開) |
超過 97,500 張 |
多元檢索 |
支援依事件、時間、地理範圍及標籤(如「土石流」)查詢 |
視覺化工具 |
提供時空地圖與故事地圖等互動查詢 |
開放資料支援 |
提供 API,可下載影像與標籤資料 |
社群貢獻顯示 |
記錄上傳與定位貢獻者,並呈現熱門標籤排行 |
功能畫面
圖示:影像庫檢索畫面
圖示:使用者上傳影像畫面
網站連結
農村水保署歷史影像平台
保存臺灣歷年土砂災害照片,透過數位典藏方式留存歷史土砂災害記憶,使後人得以記取歷史教訓,進而提升整體防災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