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地形特徵圖?
地形特徵圖或稱地貌圖(Geomorphological map)是以圖示方式記錄地形、地表與近地表地質材料分布的分類系統,為地形製圖的產物,跨越地形學與地圖學領域。
- 定義記錄地形(landforms)、地表(surface)與近地表地質材料分布狀態。
- 名稱說明與一般地形圖不同,常譯為「地形特徵圖」或「地貌圖」以避免混淆。
圖示:Geospatial PDF 出版數位化地圖,圖片來源:大規模崩塌潛勢區主題式地貌圖 GeoSpatial PDF-鹿谷圖幅 (2024)。
國際發展概況
地形製圖自20世紀中期於歐洲興起,主要因應戰後土地重建需求,英、德、波、義、日本、加拿大等國皆有發展。
- 起源:20世紀中期歐洲,二次世界大戰後的重建需求。
- 採用多比例尺,常以既有等高線地形圖為基礎製作。
- 製作標準與圖例依國情調整,具彈性。
地形特徵圖所含資訊
常見於地形特徵圖上的五大類資訊,這些資訊有助於理解地形單元之演化、作用力與危險潛勢。
傳統與現代地形製圖
現代方法強調精度、細緻化與可視化分析,並擴大應用於風險評估與災害溝通。
- 傳統:以田野調查、人工判讀航空照片、等高線地圖為主(紙本)。
- 現代:數值化、結合遙測(RS)與 GIS,向量化與量化分析。
整合成果
透過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地形實驗室及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的合作,
完成多幅地形特徵圖的數位化與系統整合工作,將歷史與最新地形資訊提供至「巨量空間資訊系統(BigGIS)」。這些圖資可呈現特定形貌或區位的地形資訊,與等高線地形圖及災害潛勢圖互補,並可搭配不同圖層顯示,提升使用者在地形分析、災害防救及規劃應用上的彈性與精準度。
主要成果
- 完成木柵、草屯、成功、安通、來義、桃源圖幅的地形特徵圖數位化。
- 建置數位化圖磚提供特定形貌或區位資訊,提供傳統地形圖或災害潛勢圖外的參考。
- 在巨量空間資訊系統中可搭配多圖層顯示,提供使用者更多元圖資選擇。
圖示:地形特徵圖與巨量資料地理資訊系統整合,圖片來源:地形特徵圖展示平台
網站連結
農村水保署巨量地理資訊系統
提供地形、崩塌及水土保持相關巨量地理資訊查詢與應用。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地形實驗室展示平台
展示各地形特徵圖與數位化成果,支援教學與研究。